眼病知识
2021-01-29
玻璃体出血可没那么【文章导读】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Machemer博士应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简称玻切术)以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得到飞速发展。 Machemer起初使用的是17G(玻切刀头直径1.5mm)经睫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Machemer博士应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简称玻切术)以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得到飞速发展。Machemer起初使用的是17G(玻切刀头直径1.5mm)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这种仪器需要光纤维袖套,做2.3mm大小的巩膜切口。1974年,O'Malley和Heitz设计了较细小的玻切刀头,其直径为0.9mm(20G),这种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1996年加拿大McGill大学Chen博士采用了经过巩膜自闭式隧道切口进行的玻璃体切割术,能避免插入和拔除巩膜塞,防止眼内灌注液体外流或气体逸出,维持眼压,取出器械后手术巩膜切口自闭合,不需要缝合,结膜切口可以通过烧灼的方法封闭。这种方法被很多学者采用,并进行了改进,但是手术时仍需做白眼球表层组织的切开,损伤仍较大,操作也比较费时,没有达到真正的微创化。
2001年美国南加利佛尼亚大学的Fujii博士和同事设计了一种25G(玻切刀头直径为0.5mm)显微手术系统,经结膜免缝合,并于2002年10月在美国《眼科学》杂志首次报道了取得成功的初步经验,这标志着玻切手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微创化,微创应运而生。
25G显微手术系统和传统的玻切系统相比,有更高的切割频率和抽吸力,其眼球外部分有一个小圈,可以用镊子抓握来操作套管。25G灌注管通过套管插入眼球,也不需要缝线固定。
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适应症
严重的视网膜脱离;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晶体脱入玻璃体腔内;玻璃体混浊影响视力明显者;不能吸收的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膜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眼内炎。
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优点
传统的玻切术一般都要在白眼球的表层做戒指大小的(长约40~45毫米)环形切口,牵引四条直肌,缝合固定角膜接触镜固定环,在眼球内层做三个长为1毫米的穿刺口,才能进入位于眼球中部的玻璃体腔,切割有病变的玻璃体。因为切口都比较大,需要用缝线来缝合才能封闭切口。微创玻切术则使用套管针直接穿刺球结膜和巩膜进入玻璃体腔,很快就能建立起手术所需要的三个通道,并在通道上安放临时用的套管,使结膜和巩膜的穿刺口保持在同一条线上,灌注管和手术器械均通过套管进出眼球,这样避免了手术器械反复进出对眼球的损伤。因为套管针和手术器械的直径都很小,穿过球结膜和巩膜只需要通过一个很小的孔,套管拔除之后结膜和巩膜的伤口能够自行封闭,所以达到了免缝合的目的,而且术后炎症反应轻,恢复快。所有这些改进,既减少了手术所致创伤,又简化了操作,节省了手术时间。微创玻切术若能结合使用非接触式广角显微手术系统,则使手术操作变得更为简单,创伤更小,因为这样做不需要缝合固定角膜接触镜的固定环。由于微创玻切术不需做球结膜的切口,对于需要保护球结膜的患者,如青光眼患者,有其独特的优点。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
扫描二维码入群获取更多眼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