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盲症,是指暗适应能力较差,在暗环境下或夜晚不能视物或视物不清,行动困难,而在明亮环境视力仍然比较好或可保持正常的一种症状。
通俗来讲,就是到了夜里,东西就看不清楚了。
根据发病原因,夜盲可分为四种:
1、先天性静止性夜盲
遗传性眼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厦门眼科中心遗传眼病门诊庞继景教授指出,除夜盲外视力、视野和眼底都无异常,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杆体视紫质再合成功能障碍引起的。
2、先天性进行性夜盲
常并发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等。
先天性夜盲防治措施:注意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并做好孕早期保健护理。
3、后天性夜盲
由于后天性眼病损伤视细胞,影响视功能,导致夜视力障碍,例如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脉络膜炎、高度近视、出血性视网膜病、铁质沉着症和铜质沉着症等。
4、全身病引起的夜盲
发生于维生素A缺乏的情况下,如患有营养不良性疾病、消耗性疾病、人工喂养的婴幼儿、肝病和消化道疾病时,早期即发生夜盲,继而发生结膜、角膜干燥,严重者角膜糜烂、溃破和穿孔。
后天性夜盲防治措施:可采取针对疾病的治疗,降低或减少视杆细胞受损,预防或减缓夜盲症状的发生。如青光眼可采用降眼压措施,视神经炎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治疗,高度近视者可使用眼镜、手术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