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这块肉,人们研究了两千多年!

时间:2019-10-31 17:02来源:厦门眼科中心编辑:huang浏览:

【文章导读】古老的眼病 胬肉、鱼肉、胬肉攀睛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指的其实是我们熟悉的眼病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的相关记载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距今已超过2000年,翼状胬肉也因此被称为古老的

  古老的眼病
 
  “胬肉”、“鱼肉”、“胬肉攀睛”……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指的其实是我们熟悉的眼病——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的相关记载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距今已超过2000年,翼状胬肉也因此被称为“古老的眼病”。
 
  今天我们一起回到史书中,看古人如何看待翼状胬肉这种眼病。
 
  秦汉时期——初识胬肉
 
  “决明子味咸平,主治青芒,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是秦汉时期《神农百草经》中翼状胬肉的文字记载,汉代刘熙撰写的《释名》中也有相关描述:“目生肤入眸子曰浸,浸,侵也,言侵明也”。
 
  秦汉时期,医者已有胬肉生长在结膜上、患有胬肉的眼睛会出现通红、疼痛、流泪等症状,且会影响视力等初步认识。
 
  唐宋元——手术方法成型
 
  早在公元682年,孙思邈编着的《千金翼方》中就首次记载了切除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经过上千年的改良,才发展成为现在的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宋元间编撰的《秘传眼科龙木论》中首次出现“胬肉侵睛”的诊断,书中“胬肉侵睛”指“眦部血脉丛生横贯白睛,渐侵黑睛甚至掩及瞳神,自觉碜涩不适”的病症,并记载了 “宜钩起,以铍针割取令尽,如未全尽,可再取之,以尽为度。或以镰,或以细针以线穿,用口衔定线头牵起,以铍针折起,令离黑珠,向日割之。割了以火熨,令断其势,即不再生,不然则二三年仍前发动”的手术治疗方法。
 
  宋元时期,医者对翼状胬肉做出明确的定义,认为胬肉是横穿结膜,向角膜、瞳孔生长的眼病,患者眼里会出现异物感、酸涩不适。书中记载的手术方法也沿用至今。
 
  近代——干细胞移植
 
  光阴荏苒,时间来到1990年,Tseng等提出翼状胬肉是由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导致角结膜屏障破坏,结膜上皮向角膜过度增生而发病,专家开始将干细胞移植与翼状胬肉切除联系起来。
 
  现在——美颜少复发
 
  2014年,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科吴护平院长研究并开创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术将翼状胬肉手术发展至新的高度。这项手术为患者切除翼状胬肉后,在伤口上移植患者自己的结膜,不但帮助伤口愈合,而且手术后看不出翼状胬肉的痕迹,同时还可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的几率。
 
  值得一提的是,该手术开展以来,有大量患者接受手术。经过回访统计后发现,接受手术的患者少有人再次患病,这项成就更是受到谢立信院士点赞。
 
  如今,这项手术在吴护平教授及他的团队手中不断发展和改进,加入生物胶、高频电刀等新技术,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拯救翼状胬肉患者的颜值,为更多患者带来光明。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

扫描二维码入群获取更多眼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