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发病率高

  • 在我国孕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率为

    8%-10%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高达

    17%
  • 其中丧失视力的患儿为

    20%

危害严重

  • 视力下降

    晚期ROP患者,

    40%近视400D,

    60%近视迅速增加200D,

    35%有屈光参差,22%有弱视,

    47%有斜视,

    弱视者大多同时伴屈光参差和斜视。

  • 失明

    有一定比例的宝宝黑蒙,

    分不清楚白天和黑夜。

  • 其它眼病

    包括眼前节异常

    (如小角膜,前房变浅,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黄斑变性,

    眼底色素改变,

    视网膜裂孔,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

儿童眼科学界的难题

1期到4期,患儿的外观基本正常,除明显畸形外,一般较难发现,一直要等到半年以后,随着症状明显,家长才有察觉,以致延误治疗时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5

1期:境界线

2期:脊期

3期:增殖期

4期:视网膜脱落期

5期:全视网膜脱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情发展非常快,可在出生后的三个月发生失明。

第3期是治疗的关键期,从第3期到第4期时间短,可供治疗只有两周时间,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时间窗”一关上,孩子就坠入永远的黑暗。

哪些孩子容易出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早产

    妊娠周数<28w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 >90%

    妊娠周数<30w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 >70%

  • 低体重

    出生体重<1kg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 90~100%

    出生体重1~1.5kg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50~70%

  • 吸氧

    早产儿因长时间吸氧,会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导致眼睛发生视网膜病变。 吸氧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方式

  • 光凝

  • 冷凝

  • 巩膜环扎术

    (4期和5期)

  • 玻璃体切割术

    (4期和5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治早产宝宝的必修课

致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三十年

  • 上世纪80年代,黎晓新教授作为海归派,回到国内从医,频繁出现的早产儿失明现象引起了黎晓新教授的关注。

  • 1994年,黎晓新院长开始对新生儿进行筛查;

  • 1995年,黎晓新院长成功进行了早产儿视网膜手术;

  • 2003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引起社会关注,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召开讨论会,黎晓新院长受邀做主题发言;

  • 2004年,黎晓新院长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主持制定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 2005年,黎晓新院长团队关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调查”在首发基金成功立项。

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她是国内较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很多患儿家属慕名而来。她花了12年时间推动建立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网,将北京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从20.8%降至10.8%。

新生儿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RetCam3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引进新生儿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 RetCam3,这是临床上广泛使用并被认可的安全可靠的新生儿眼底病诊断设备,是一种客观、无损伤的检查方法,获得美国FDA510K 、中国CFDA双重论证。有利于早期发现多种新生儿先天性眼疾和眼底病变,为新生儿眼疾的早期干预提供可靠依据,正逐渐成为新生儿和儿童眼科的诊断设备。

在黎晓新院长的指导下,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成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学组,接诊近百例 的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以及小儿视网膜病变的病例,其中还包括从菲律宾特地漂洋过海来求医的32周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