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眼科学术盛会之一,美国眼科学会(AAO)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眼科相关人士参会与关注。AAO不仅涵盖了所有眼科亚专业的话题,更汇集了全球眼科有用的信息。青光眼是一种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最终导致视觉功能损害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诊疗技术方面的突破一直是眼科相关人士关注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诊疗手段保持迭代更新,在本届年会上,青光眼诊疗各种新进展让人目接不暇。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王玉宏教授在此解读第125届AAO的青光眼诊疗新亮点。
层出不穷的青光眼诊疗新技术
众所周知,眼压升高是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所以眼压监测是青光眼诊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但眼压数值是动态变化的,一部分患者在门诊测量的眼压值并不高,而他们在非诊疗时间(如夜间)的眼压值可能会升高,这就会导致漏诊的发生。因此,王玉宏教授介绍了本次AAO报道的一种可以居家监测眼压变化的眼压计。这种眼压计小巧易携带,操作很简便,非常适合青光眼患者在非诊疗时间实时监测其眼压值的变化。
视野缺损也是诊断青光眼的依据之一,而传统的视野检查存在检查费用昂贵、对操作者要求高、需要在暗环境下进行、检查仪器不符合人体工学等缺点。王玉宏教授表示,目前有一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视野检查(VR VFs)手段来检查视野,不仅设计更符合人体工学,而且检查费用更加低廉,此外,还有便携性强以及可以在明亮环境下进行测量等优势。
本次AAO还介绍了“远程眼科(Teleophthalmology)”的概念。“远程眼科”不仅能使患者通过网络实时与其主治医生进行沟通,还能将他们的眼科检查资料传送给医生,全面促进了眼科远程会诊的发展。
王玉宏教授感叹道,青光眼诊疗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上对于青光眼患者的诊治更加便捷,给广大青光眼患者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本次AAO中出现的新诊疗技术,更是点亮了诸多眼科相关从业者的创新思路。
OMDI开启青光眼药物治疗新方向
王玉宏教授表示,前列腺素衍生物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但在临床实际使用前列腺素衍生物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结膜充血、睫毛生长、黑眼圈、眼球凹陷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副作用。这也是患者无法耐受治疗而选择停药的主要原因。OMDI是一种选择性前列腺素EP2受体激动剂,其在穿透角膜时被水解为OMD(Omidenepag),OMD可通过葡萄膜巩膜途径增加房水外流,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它可通过增加小梁网途径房水外流从而降低眼压,OMDI旨在通过单药治疗青光眼。目前OMDI已经在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
MIGS指引青光眼手术未来
21世纪以来,各种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进入广大青光眼医生的视野,相较于传统青光眼手术来说,MIGS是一种新型抗青光眼手术方式,凭借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预后良好等优点,得到了广大青光眼医生的青睐。王玉宏教授指出,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MIGS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占比持续升高。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小梁网消融术、房角镜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GATT)、XEN 凝胶支架引流管植入术等MIGS术式。其中,GATT在我国应用更广泛,是一种改良的小梁切开术,手术利用微导管张力切开小梁网及 Schlemm's 管,从而实现房水从前房直接进入集液管,避免小梁网阻力。基于MIGS的种种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成为未来青光眼手术的主要选择方向。
MMC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率
目前,小梁切除术仍是国内外常用的治疗青光眼的眼外引流滤过性手术,该手术的重点在于术后滤过泡的维护。为了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通道的过度纤维瘢痕化,可以在术中、术后恰当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MC),如何使用MMC能发挥其大的作用一直是临床上的关注重点。王玉宏教授提到,本次AAO报道了有关青光眼手术联合两种MMC使用方法的术后疗效的研究。第一种方法是将MMC棉片放置在巩膜瓣、结膜瓣之下,等待2-4分钟 ;第二种方法是术后结膜下注射MMC。研究结果表明MMC注射组术后患者低眼压和低眼压黄斑病变的比例较高,而滤过泡渗漏、脉络膜积液、感染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目前临床上更多是根据患者结膜厚薄情况,选择不同浓度MMC棉片放置在巩膜瓣、结膜瓣之下,等待2-4分钟后,再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当小梁术后出现滤过道瘢痕或者眼压升高时,可以使用结膜下注射MMC,同时要注意MMC剂量和注射部位等问题。
小结
本次AAO年会上,诸多眼科专家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展现了眼科领域诊疗前沿技术,让全球眼科相关从业者收获良多。尽管目前青光眼仍无法治愈,但在各位眼科相关从业者不断努力与创新下,相信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加完善的治疗技术和手段,给予青光眼患者更闪耀的明天。
专家简介
王玉宏教授、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师从青光眼专家孙兴怀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青光眼学科带头人、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学促进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非公医疗眼科学分会委员,青光眼学组委员,美国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
近30年来一直从事眼科基础、临床、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对眼科常见疾患及疑难杂症均能正确诊断处理。主攻青光眼,擅长各种青光眼的诊断及治疗。除开展常规虹膜周切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开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引流阀植入术、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及各种激光治疗外,还开展小梁消融术、内路粘小管成形术、MAT、GATT、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KDB刀小梁切开术、真空负压小梁成形术等微创青光眼手术。在SCI及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重点参与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等各级课题研究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