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70个世界红十字日,厦门市红十字会携手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7日在五缘湾举行“世界红十字日大型公益健步走”活动,吸引了数百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及家属共同参与。
“如果没有你,我的后半生都要在黑暗中度过,那将是非常可怕的地狱!我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光明,用你明亮的眼睛好好看世界!”角膜受捐者李少孟在写给厦门眼科中心的感谢信中如是说。“角膜盲”是我国仅次于白内障的致盲性眼病,复明的手段就是角膜移植。
李晓峰院长发言
近年来,遗体器官捐献量逐年增长。截至5月1日,厦门市已实现眼角膜捐献99例,加上其他地方的,厦门眼科中心眼库共接收超过100名志愿者捐献角膜。然而,相较全国约300万的角膜盲患者来说,无异杯水车薪。
复明患者
“我会用你的眼睛 好好看这世界”
41岁的李少孟来自贵州,是一名幸运的角膜受赠者。他回忆,小时候,在一次拉肚子时竟把左眼珠“拉掉了”(角膜穿孔),几十年来一直用右眼生活、务农。去年,其可见的右眼不幸遭受真菌感染,也渐渐看不到了,家里的劳动力也失去了。在亲友的资助下,李少孟来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说要做角膜移植手术,但苦于一直等不到角膜材料。
吴护平主任为角膜移植患者做眼睛检查
多方打听得知厦门眼科中心在角膜移植手术方面很专业,在被告知有角膜材料后,李少孟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贵州来到厦门。3月17日,他在厦门眼科中心接受了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考虑到少孟家境贫困,手术费用基本都是借的,厦门眼科中心主动为他减免了部分手术费用,并为他申请了光明基金。“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医治,都有权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专科带头人吴护平说。如今,李少孟又重新看到了清晰的世界,生活也能自理。他写了一封感谢信以表达感恩,感谢角膜捐献者的大爱之举。
李少孟说,那些生活在模糊黑暗世界里的日子,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他说:“那天医生通知我说有角膜材料可以做手术。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家都很激动。眼角膜是那么珍贵,而我却幸运的等到了。”
眼库角膜捐献量破百例 缺口仍十分巨大
吴护平介绍,角膜移植手术是目前器官移植中较常实施、成功率较高的一种,也是眼科重要的复明手术之一。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角膜属于绝对的“稀缺资源”。据统计,我国有约300万角膜盲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儿童及青壮年人群,而我国每年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例数仅不到5000例。再加上每年新发的约10万角膜盲患者,角膜缺口十分巨大。
据了解,2010年厦门启动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厦门眼科中心眼库联合厦门市红十字会成立角膜捐献基金,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角膜捐献者及登记者人数也逐年增加。据统计,2010年1月至今,厦门眼科中心眼库共接收超过100名志愿者捐献角膜。厦门市百万人口年均捐献率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但相较深圳等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另外,在所有捐献者及登记者中,年龄小的仅1岁,大的已有90岁高龄;捐献者及登记者中,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最高。
眼库无“眼”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来厦务工者成捐献主力
早在2008年,厦门眼科中心便成立眼库,然而,眼库却一直面临无“眼”的尴尬。虽然近几年,在厦门市红十字会和眼库的共同努力下,厦门市角膜捐献工作虽有明显进展,但目前,在角膜库存中,从国内合作眼库外调角膜占了一半。本地角膜捐献量相较厦门眼科中心的角膜移植手术预约量而言,无异杯水车薪。
厦门眼科中心的医护人员朗诵《生命的礼物》
“关键在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闽南人,对遗体的完整性十分在意,观念上十分抵触。”吴护平说,从角膜捐献者情况看,大部分都是来厦务工人员和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真正的普通闽南人很少。“大家不妨尝试着把眼睛蒙起来,十分钟就受不了了,那些苦苦等待移植者的痛苦可想而知。”
事实上,角膜只是眼球器官上的部分组织。摘取后,医生会在逝者眼眶装上义眼,丝毫不影响遗容。据了解,眼库医生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经常在凌晨时分取角膜以及做家属工作。家属反悔或阻拦是常有的事,这时,他们会耐心地向家属们解释,“角膜捐献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
“从不接受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吴护平说,经过大力宣传,已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后来,多位志愿者主动捐献角膜,除了厦门市民外,也不乏来自周边地区的捐献者。
市民如有捐献意愿,可联系厦门市红十字会登记捐献(或与当地红十字会联系)。
预约移植
快仅1周 不让一人因贫丧失手术机会
为让更多濒临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厦门眼科中心做出了诸多探索,尽一切可能解决角膜供体资源问题。吴护平呼吁更多市民参与角膜捐献,实现自己“造血”。
厦门眼科中心还打造了中国眼表网,角膜病患者可在网上预约角膜移植手术,已有不少市民在此登记角膜捐献意向,并实现跨省眼角膜资源共享。据了解,依托眼库国内调配角膜优势,患者预约成功后较快等待1周即可接受角膜移植手术。
吴护平介绍,眼库的角膜大部分用于新增的角膜溃疡患者,多因感染等造成。由于他们属于急性患者,若不及时手术将失去手术机会。这些患者大多是来自贫困山区的农民,除了厦门及周边患者,很多患者来自江西、湖南、浙江等地,远的来自新疆,他们在厦门眼科中心基本都能得到及时治疗。
吴护平说,很多患者家庭贫困,手术费用主要向亲友借钱甚至卖牛来筹措。厦门眼科中心希望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发起眼库公益基金,资助那些弱势群体。“不能让一个人因贫困做不了角膜移植,患者较低只需花费五六千元。”
他山之石
有的“无米下锅” 有的“尚有余粮”
据了解,我国角膜捐献的困境除主要与传统文化、观念意识有关外,还有法律制度等因素。
不同于我国角膜捐献“无米下锅”的局面,另一些国家的状况则截然不同——除了自给自足外,他们还能向其他国家及地区输出大量剩余供体。以美国为例,目前有100多家眼库,美国本土眼库有76个,这些本土眼库仅2013年就进行了72736例本土角膜移植,并向美国以外的国家及地区输出了14953例角膜供体。
之所以如此,除观念因素外,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法律使角膜捐献成为习惯:规定因交通意外死亡或在公立医院死亡者,没有家属明确反对情况下,其角膜一律捐献。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明珠”,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均捐献角膜较多的国家,角膜捐献已经成为斯里兰卡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象征。
癌症并非角膜捐献“禁区”一枚角膜可用于多人
吴护平介绍,根据我国《眼库管理》 标准,原则上以下这些供体的角膜不能用于移植:死因不明;急性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眼固有疾病者(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前段恶性肿瘤,眼部转移的恶性肿瘤,眼球或眼内急性感染,如结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等。还有可能妨碍手术成功的眼病以及既往有内眼或眼前节手术史。具体可咨询眼库工作人员。
一般情况下,2-80岁角膜健康者,均是适合的角膜捐献者。眼库专业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用于移植或者科研。
吴护平说,如果医生规划合理,一名捐献者的角膜可供给四五名患者使用。角膜从前往后可分为五层,根据需要,可取全层一起移植,或仅取其中的几层结构进行板层移植。另外,根据患者角膜病变的部位,可选择供体角膜的相应部位。新鲜角膜储存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因此,摘取后需尽快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