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厦门眼科中心的党员医生们在为患者追求光明的道路上,一直不忘初心,以人民的眼健康事业为己任。值此建党98周年之际,我院特别推出《党员医生系列报道》,号召党内外医生向先进党员学习,为光明事业添砖加瓦!
坚持每天一早就带着医护人员逐个查房,为病人答疑解惑,宽慰患者心灵,不时转身对医生传授临床经验,分享新的科研信息。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专科学科主任,眼表专家吴护平,就是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从各个细节中发现不平常之处,以小见大,提升整体医护水平,并将科研成果在我国范围内推广,竭力提升我国医疗水平。
驱使吴护平这样执着工作的,是对病人的一份责任,对专业的一份严谨,更是对待党的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份坚持。
一份责任:专业、亲和解决病患问题
“吴院长,我哥是倔脾气,但就是听您的。”黄女士的哥哥曾患病毒性角膜炎,为确保治疗,眼皮暂时被缝合了起来。几个月后,他情绪激动,宁可瞎掉也一定要拆线打开。黄女士拗不过他,只能从外地赶到厦门“搬救兵”。
家人不支持,黄大哥很生气。吴护平语重心长地从专业角度、个人利益等方面解释,做通了黄大哥的工作,黄大哥最终表示会暂时克服无法睁眼的困难,安心治疗。
这只是吴护平对待病人的一个缩影,就像一个好大哥,好家人一样,从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一切想病人所想。除了心里的安抚,技术过硬也是吴护平深受患者爱戴的另一方面。
“我这八九年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求医,没想到在这里获得了治疗。”陕西的李阿婆因为睑板腺阻塞型干眼,接受吴护平的诊疗之后,厦门眼科中心成了她漫长求医路的终点站。
干眼症因为多发普遍,往往不被人重视,但严重时会引起角膜缺损甚至失明,有些患者甚至陷入抑郁、自杀的情绪。吴护平本着对患者的责任,早早就带领科室在福建省成立了“干眼门诊”,把干眼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扼杀在萌芽。
针对疑难性干眼、致盲性干眼,今年4月,吴护平又在厦门眼科中心推动成立了“干眼中心”,联合亚洲干眼协会主席刘祖国教授、眼科界的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一起,攻克干眼硬骨头。
吴护平说,我国每五个人就有一个干眼症,全国近3亿人有干眼困扰,虽然患者数量庞大,但大众对干眼这种疾病却普遍缺乏了解,他将不断科普干眼,并推动干眼治疗的发展。
一份严谨:20余载胬肉手术没有人再次发作
翼状胬肉手术,已经变得稀松平常,全国各大医院都能做,但是往往治疗不一。但吴护平带领整个团队,二十多年来,却创造了手术后没有患者复发的奇迹,引得眼科界同行连连惊叹,甚至派专人前来学习请教。
详细的检查,新的手术设备,兼备美容的术式,精巧的手艺,副高职称以上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精心的护理,翼状胬肉患者从检查到术后出院的每一个环节,吴护平都层层把关。
因为这份严谨,厦门眼科中心胬肉手术的口碑我国有名。江西的患者邻里搭伴组团来手术。青海一位对视觉和外观要求很高的女画家,不远千里打飞的,邀请吴护平在她眼睛上动刀,就是源于对吴护平严谨工作态度的信任。
不仅在临床上严谨,在科研上也是。吴护平和青年医生林志荣博士一起专研圆锥角膜的发病机理、规律和治疗手段,两人联合编撰的《角膜胶原交联技术及临床应用》一书,已经成为医生们开展角膜交联术的宝典。
一份坚持:牢记使命 誓做专业的强者
作为一名近22年党龄的老党员,我一定要为患者想得更多,做得更好。”作为科室的中流砥柱,吴护平一直牢记使命,带领眼表及角膜病团队,誓要在医疗领域做一位强者。
至今,吴护平已主持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及省市级课题10余项,先后8次作为第 一完成人获得福建省及厦门市科技进步奖。在IOVS和中华眼科杂志等国内外眼科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3部,专利2项。培养博士后2人,硕士研究生11人,联合培养博士生9名。
所带领的眼表科室被评为我国、福建省及厦门市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市医学领*学科,并在福建省先行成立眼库。
强者却有一颗柔软的心。我国有400万角膜盲患者,特别是福建多山,很多农民眼角膜被植物刮伤,造成角膜溃疡,若不尽快角膜移植,后果很严重。
于是吴护平主导筹建眼库,即厦门眼科中心眼库,用于接收眼角膜、储存眼角膜,并开展生物工程角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吴护平呼吁,向人们普及“角膜捐献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的观念,希望更多市民参与角膜捐献。2010年厦门启动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后,厦门眼科中心眼库联合市红十字会成立角膜捐献基金,角膜捐献者及登记者人数逐年增加。如今,厦门眼科中心眼库已成为我国眼库之一,为无数患者带去稀缺的生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