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目前,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术方法 ,玻璃体切割术的目的是使脱离的视网膜解剖复位和功能恢复,提高视力。
为了使视网膜复位,目前常见的玻璃体替代物有以下几种:空气,硅油,术后患者多需采取平卧位,低头卧位,术后1周每日采取平卧位或头低位的时间相应在18H以上,采取此体位的目的是使硅油,气体等位于眼球后部视网膜前,在眼内上浮,推顶封闭裂孔,使视网膜下液吸收复位,玻璃体术后体位属于一种被迫体位,要求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常会引起患者不适,甚至发生某些并发症,通过恰当护理,可减少患者不适及并发症的发生。而术后采取有效体位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卧位要求
一、
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后枕部裂孔,术后应采取平卧位或低头卧位或低头座位,使裂孔处于高位。因为硅油,气体等的比重较水轻,利用硅油表面张力,有利于脱离的视网膜复位。防止仰卧位致填充物与晶体后囊长时间接触而引起晶体混浊,或晶体虹膜隔前移诱发青光眼,应向患者说明卧位的重要性。
二、
患者采取俯卧位或低头座位时,其面部应水平朝下,患者的额部与下颌在同一水平面上, 且头尽量不要侧转,为了很好地保持体位(眼位)使患者舒 适,俯卧位时可垫高胸部和前额部,使口、鼻悬空,解除了口鼻部受压及身体对心肺的压力,利于患者呼吸。对年老体弱者可采用俯卧位或头低位交替进行,可同时垫高双肩关节内侧,双侧额前上棘约10CM,避免胸腹受压,以免影响呼吸、消化、及压疮的发生。如上方裂孔,术后要求座位,如鼻侧裂孔向鼻侧裂孔反方向侧卧,裂孔在下方应取胸卧位。原则上将裂孔置于高位,使玻璃体替代物在眼内上浮,推顶裂孔使视网膜复位。即持续低头2- 3周,每日低头12-16H,3周后每日低头6- -8H。
三、
术后气体膨胀引起眼压高所致眼痛,多发生于术后6--8H,72H达高峰,硅油泡引起瞳孔阻滞也可使眼压升高,且伴有恶心,呕吐,患者一旦发生光感消失,指测眼压明显升高,应立即给予降压处理。为了防止伤口裂开或前房出血,应嘱其不要用力揉眼及碰撞术眼,动作轻缓,不能过度摇晃头部,以免再次脱落。患者无论是睡觉,就餐还是行走均应采取面向下体位,活动时动作应缓慢,注意安全。
四、
患者出院后外出尽量选乘火车,如坐汽车,尽量坐在车的前部,尽可能不坐摩托车,以免颠簸震荡而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惰性气体填充者,1个月内禁止坐飞机,以免高空中大气压的降低引起眼内气泡体积增加而至眼压升高,造成视功能损害。注气或硅油患者出院后仍需长时间保持适当体位。
视网膜脱离术后采取的被动体位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而长时间的被动体位,会引起患者的各种不适,往往患者较难承受。为此要向患者解释体位在疾病和预防并发症中的作用,临床上我们采取让患者多种体位交替进行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了长时间一种体位给患者带来体力和精神上的消耗,减轻了患者诸多不适及痛苦,保持有效体位,从而提高了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