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擅习二胡的邓坤明养成了一种朴素民风的感性气度,她能在患者面对苦难时感知深处的诉求,在医者路上又有着自我鲜明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听她讲述每个案例,有厚实的坚定,有刺裂的疼痛,有振奋的情感,有热烈的光明。似岁月音色在指尖游走,那些喜怒哀愁的情绪在眉间乘风。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敢说自己是“大医”,但可以说这句话确是邓坤明的写照。厦门眼科中心眼整形科副主任医师邓坤明,二十多年的医者路,她始终怀着悲悯众生的恻隐之心,本着一生赴救的医者品德,演绎一曲耐人寻味的曲目。
01 二胡
人,有时候也像一把二胡弓弦调整到合适的张驰度,才能拉奏出悦耳的韵律
“不是说只有一床病人吗?”护士长一进手术室,看到病床上躺着一个病患,另一边担架床上还躺着一个。一问之下,才知道担架上是新来的邓医生——她,晕倒了。
“当医生是真苦。真累。”头几年刚上临床,邓坤明清楚地记得自己“累晕过3次”。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医生这个身份的转变,邓坤明加强了体质锻炼和自我调节。现在,即便是“超长待机”,她依然能保持精神抖擞的好状态。
邓坤明的母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很小的时候邓坤明就学会了“自己管好自己”,因为母亲大部分时间都在“给人看病”和“进修学习”。那时候邓坤明就知道当医生很苦,“也不是很想当医生”。但每当看有患者来感谢母亲,她觉得医生这份职业“还是受人敬重”的。
高考那年,邓坤明选了厦门大学的热门专业填报,把第三志愿留给了“妈妈想要我学医”的临床医学。没想到,那时候医学生缺口很大,“服从调剂”的邓坤明反被择优调剂到临床医学,从此走上了医者路。
也该是“天选从医者”。理工科本就优异的邓坤明学起医来十分从容,实操技能部分对于曾是二胡老师的她来说“上手很快”。加上她勤学肯练,从医后,邓坤明从助手到主刀的转变只用了“一台手术的距离”。
刚开始当医生,邓坤明把重心放在了“医术”上。她认为只要“技术好”“会诊断”“用对药”就是一名值得患者信服的“好医生”。所以刚开始几年的时间里,邓坤明忙到“失去了思考”,根本不会考虑“为什么要从这里下刀”“为什么这个药效果好”“为什么这个病复发率高”……
也确实是那些年“沉迷”于技术活,成就了邓坤明的“医术”。她还“不止于此”,近期她又前往上海九院进修学习,向更为广泛的眼部疑难杂症“进军”。
进修期间,她几乎“高频运转”。有一个夜班,邓坤明为23名眼睑裂伤的患者进行急诊手术。她的手法之快,确保了所有患者在天亮前都完成了手术;她的技能之好,让现场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都为之惊叹。你若问她“何以精乎?”那就引用《卖油翁》的一句话来回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而第二天天一亮,邓坤明又切换到新一天的工作模式中去了。这就是邓坤明,不断加深自我进化,把强韧的医者体魄锻炼得饱满。她就像把二胡,学会了在张弛有度间,游刃有余。
02 Z形缝合法
它延展了患者眼睑长度,也为医者打开了广泛的思路。有时,给看似狭窄的人生做一个“Z形缝合”,就能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
眼整形,多数人认为无非就是矫正上睑下垂、去个眼袋、做个双眼皮这样的手术。实则不然。
这里所要涉及的病种还有眼睑再造、义眼安装、各种各样的泪道疾病、甲亢突眼、眼眶肿瘤、眼眶骨折等等。仔细了解后你会发现,眼整形开展的手术远超自己所认知的范围。由于相关手术涉及耳鼻喉、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多学科,这对邓坤明来说,只有全面掌握,才能对相关疾病做出综合的诊断。
在此基础上,邓坤明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设计手术方案,如提上睑肌需要提高到什么程度;义眼片的颜色如何选择;需要移植的眼部皮肤该取用哪一部分的皮肤或黏膜……邓坤明打开自己记录的电子相册,条理清晰地陈述每个案例的病情及手术方式。她会因治好一例病患而欢悦,会因借鉴到同行的优秀术式而欣喜。
在每一个个案中,她开始意识到医者在实践中思考的重要性,“思维要活,还要包罗万象。”就拿“Z形缝合法”来说,是空间几何的复合逻辑思维,“它延展了患者自身的眼睑长度,也为医者打开了广泛的思路。”
聊着聊着,邓坤明却突然哽咽,“做得不够好的话我会很自责。”即使对各方面技能已十分有信心的邓坤明在思考中也时常“自省吾身”。她认为,医生当无欲无求才能更专注地服务好患者。
“医生是个良心活。”
这时的邓坤明开始学会从技术活的高塔上观念“自心”,因为医生救治患者,要做到问心无愧。当然医者也不能局限于用手头的技术活去救治患者。能用心与患者同频感受,帮助他们将原本看似“狭窄”的人生,做一个空间的折叠,从而打开宽广的边界,也是一种能力。
03 筛骨纸板
人类进化出筛骨纸板来保护眼球,甚是神奇 。医者,则在实践中自我进化出不可思议的能力
此外,审美素养对眼整形医生来说,也尤为重要。这对从小就学习民族乐器的邓坤明来说,有“一定优势”,但审美很抽象,要不断培养、熏陶。所以邓坤明很注重文理兼修,在观自心的同时她也开始思考如何用新的进化去提升“医者价值”。
邓坤明遇到过一位装了一只义眼的患者。她会频繁地来找邓坤明“要求手术”。几次过后,邓坤明发现患者已经不是单纯来看病的了。经过几番交流后,邓坤明得知患者由于家庭因素,心理上已经扭曲了对“美”的理解。
很多人会用对生活完美的追求来塑造自己,这只是其中一个个案,类似的患者不在少数。因甲亢突眼而抑郁的,因严重上睑下垂自卑的……这让邓坤明深刻认识到,一名合格的医者,要在医者路中自我学习和进化沟通和共情的技巧。
比如有的患者想要祛除眼袋,就要求“切掉下垂的脂肪”,但脂肪却是人体的“液体黄金”,这就需要邓坤明用详尽的解释来纠正患者的观念;有的患者眼眶受伤后觉得并无大碍,无法理解为什么还要照CT、做B超,邓坤明又要耐心地讲解人体进化出的筛骨纸板在眼眶受伤时为什么容易出现骨折……
林林总总,尤其是很多患者对术后的面容外观十分看重,这就需要眼整形医生与患者构建双向审美诉求。邓坤明发现,有时帮助患者重塑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对审美的认知,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比治好他们的病,更重要。
而对于一些肿瘤患者,“保命”肯定是准则。有的肿瘤患者无法接受摘除眼球的事实,摘除眼球后又害怕面对往后的人生。因此在保住命的前提下,邓坤明在后续的眼部修复手术中,会用宏观和微观的思维多角度分析,并与患者沟通,为什么要取用口腔上颚或唇部黏膜、会取用多大的面积、术后恢复程度等等,她会尽全力为患者考虑更多。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时候的邓坤明已经不再单纯思考自己的技艺还有哪里可以精进,哪块专业知识不够全面,更多的是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疾病,用实践的思维去创建更多面的医者维度。
就像邓坤明自己感慨,筛骨纸板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神奇的存在。同理,一名医者也是在从医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进化,才能更优、更强。
后续,邓坤明还计划学习雕塑,她希望通过雕塑的人体面部立体造像中获得启发,便于更好地在思维空间里构造人体面部的立体透视结构,并使之与医学相结合。她相信这一步的“进化”,将有利于自己日后在诊断中更具“大局观”。
从医二十多年,邓坤明相信往后自己对“医生”的理解还能“进阶”。就像二胡,虽只有两根弦,却能有浓重的诉说感,有时看似波澜不惊,实已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