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中华眼科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前任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中国老年病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前任会长,欧洲视网膜学会理事会成员
黎晓新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AOI Academician(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中华眼科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前任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中国老年病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前任会长,EURETINA Co-op Board Member(欧洲视网膜学会理事会成员)。《IOVS》 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主编,《中华眼科杂志》副主编。北京大学眼科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自1986年获德国医学博士回国至今,一直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三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WHO等多项课题,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黎晓新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论文320篇 ,近10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Ophthalmology(6篇)、FASEB J、IOVS等英文SCI发表110篇,总影响因子355,近10年主要15篇论文被引频次1358次。主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等专著7本,主译《RETINA》。曾30余次被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做大会特约发言和命名讲座。主持和起草制定《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老年黄斑变性临床路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玻璃体腔注药术操作标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图片采集及阅片指南》《眼科手术室管理规范》等。黎晓新教授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2007年获世界眼科学会亚太区“最佳临床教师金苹果奖”,2008年获得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2009年获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015年获北京大学光华奖,2016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 “桃李奖”,2016年获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APVRS的Tano讲座奖,2016年获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最高奖项“眼科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眼科学会最佳科研贡献“金钥匙奖”, 2018年获“年度十大医学贡献专家”,2019年获中国眼科医师协会特殊贡献专家奖和国之名医奖,是享有很高声誉和知名度的眼科专家。
国际眼科学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七、八届副主任委员。第九届候任主任委员,第十届主任委员,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亚太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副主席,亚太眼科学会理事会理事,亚太眼科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亚专业代表,国际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筹委会专家,天津医学会常委、天津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世界眼科联盟(ICO)理事会理事、中国代表
赵堪兴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日本。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七、八届副主任委员。第九届候任主任委员,第十届主任委员,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亚太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副主席,亚太眼科学会理事会理事,亚太眼科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亚专业代表,国际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筹委会专家,亚太眼科杂志副主编。2010年6月当选国际眼科学科学院(AOI)院士。担任天津医学会常委、天津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副总编辑。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3-2009.7任天津市眼科医院院长、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院长,1997.4-2007.11任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世界眼科联盟(ICO)理事会理事、中国代表。主持完成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生部、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国际合作大型课题3项、参与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和支撑计划课题各1项。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重点课题、面上课题各1项。2007年获亚太眼科学会杰出贡献奖,2008年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2011年获中美眼科金钥匙奖。共发表254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3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4;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眼科学》再版副主编、第九卷“斜视与弱视”主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规范化教材《眼科学》(第七版、第八版)、《斜视弱视学》(第一版),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眼科学基础》;参编多部《眼科学》教材及《斜视》等6部专著。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先后评为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曾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卫生部及天津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科技著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多项,获北京医科大学科技进步奖1项。学贡献专家”,2019年获中国眼科医师协会特殊贡献专家奖和国之名医奖,是享有很高声誉和知名度的眼科专家。
亚洲干眼协会候任主席、亚洲角膜病协会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眼表泪液疾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及角膜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及角膜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理事会常委、医疗器械工作委员会委员
刘祖国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干细胞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亚洲干眼协会候任主席、亚洲角膜病协会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眼表泪液疾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及角膜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及角膜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理事会常委、医疗器械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科与视觉科学杂志》、《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Ocular Surface》《中华医学杂志》等十多家杂志编委。长期从事眼科临床与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眼科医师,中央保健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改良及开创了多个角膜与眼表手术,其角膜移植与眼表手术量位于我国同行的前列。是国际上著名的眼表疾病专家,我国干眼学科的主要创建者,牵头制订了我国干眼临床共识,是国际干眼指南的执行委员会成员以及干眼指南制定小组的成员,参与起草了国际干眼指南。在国际上首先报道采用去细胞的方法制作猪角膜组织工程移植到人获得成功,被认为是近年再生医学领域的突破进展之一。1999年提出的全角膜厚度彩色编码图形的分类方法及标准,目前仍然是国际上唯一的方法及标准,在国际上广泛应用。1999年发现及提出了干眼可引起视力改变,改变了传统关于干眼视功能的观点,为近十年来干眼领域三个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列入了2007年国际干眼指南的最新定义。主编、参编了教材及专著40余本。发表文章400多篇(其中SCI收录杂志140多篇,在IOVS、Ophthalmology发表31篇),论文引用近6000次(其中被SCI收录杂志引用近3000次),在201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公布的“我国眼科科研人员近15年国内学术影响力”排名中并列位于首位。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次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发明专利13项及40多项研究基金的资助。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药明康德药物化学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亚太眼科成就奖、中国优秀眼科医师及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科技杰出人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厦门市拔尖人才。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基础研究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福建省眼科学会委员
李炜教授,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任职,任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眼视光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基础研究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福建省眼科学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实验眼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眼视光杂志通讯编委,PLOS ONE杂志编委,美国ARVO、AAO、IOSS、亚洲角膜病协会、亚洲干眼学会等国际学术团体会员。先后承担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以及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参与5部专著及教材的撰写,研究成果已获得9项美国专利及3项中国发明专利,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运盛青年科技奖等奖项,是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厦门市重点人才。临床方面擅长眼表与角膜病的诊治,在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构建与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眼表面疾病、眼表面重建手术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我国率先开展体外扩增的自体角膜上皮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上皮干细胞缺乏的临床研究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眼表化学伤的临床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从事角膜上皮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角膜组织工程,眼表与角膜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眼表疾病网的首席专家
吴护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副院长,眼表与角膜病科主任、科教部主任,厦门大学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现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为厦门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厦门市第五批及第七批拔尖人才、厦门市首届十佳青年医师、厦门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华眼科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眼表疾病网的首席专家。1995年毕业于山东潍坊医学院,获眼科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分配至厦门大学附属眼科中心工作至今。长期奋斗在眼科临床第一线,在眼表与角膜手术创新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发表在《IOVS》《中华眼科杂志》等一流杂志论文20余篇,专利2项,主编专著3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及厦门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项,厦门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1项,总经费近千万。先后8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中国海外学者视觉和眼科研究联合会理事兼秘书长
庞继景教授,医学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现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系教授,中国海外学者视觉和眼科研究联合会理事兼秘书长,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山眼科中心、温州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ARVO,ACGT,Sigma Xi,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ety, Japanese Ophthalmologic Society专业学术组织成员。担任国内外多家眼科,基因治疗,病毒及遗传专业杂志编委或审稿人。是《Hereditary Genetics, Current Research》、 《Clinical Ophthalmology Research》、《Molecular Vi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ic Research》等国际杂志编委会成员,《Molecular therapy》、《Gene Therapy》、《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Molecular Vision》、《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等杂志审稿人。基因治疗研究领域世界著名专家。视网膜基因疗法在中国传播的主要促成者。世界首批开展视网膜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小组重要成员。2001年,报道第一例aTTP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病理改变。2004年通过小鼠的视行为实验证明基因治疗可以恢复RPE65视力。2006年证明基因疗法能彻底治疗RPE65基因突变引起的眼病,并申请中国专利。2011年治愈由PDE6B突变造成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并证明基因疗法能恢复中晚期LCA2模式小鼠中病变锥细胞的功能。2010-2013年治愈全色盲2型小鼠并申请专利。2015年在世界上首次报道通过玻璃体腔注射介导的基因替代疗法可以部分恢复全色盲2型动物模型的锥细胞功能,为相关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2017年负责LCA2基因治疗临床前期及临床试验项目组载体部分,以及全色盲,蓝色单色视等基因治疗临床前期试验项目具体工作,筛选模型,筛选确认临床安全有效的载体及其具体的给药途径。庞教授所在的佛罗里达大学眼科及基因治疗团队的工作一直站在世界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领域的前沿。庞教授主持参与了19项美国科研项目,其中6项为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项目,获得资助及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的项目资金累计达2000万美元以上。相关成果多次在世界性眼科大会上作大会专题报告。2004年开始,受邀在中国进行七十多次专题讲座。先后有30多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获庞教授邀请到其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帮助中国合作者共获得近1600万元资助。庞教授在基因治疗这一新兴领域贡献突出,获海外华人眼科及视觉科学杰出贡献奖、OCAVER视觉及眼科研究杰出成就奖,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团队建设奖、国际视网膜变性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Burns Visiting Professorship 2005-2006、H. Talmage Dobbs 眼科贡献奖、笹川医学研究奖、三岛济一国际奖学财团眼科研究奖。60多篇有关基因治疗的文章发表在眼科及基因治疗的主流杂志。申请美国专利1项,国内专利2项。
中华眼科学会名誉主委,全国青光眼学组组长
葛坚教授,担任我国眼科界首个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华眼科学会名誉主委,全国青光眼学组组长。获得973计划、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研究重大项目等多种基金的资助,发明专利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澳大利亚政府“杰出创新奖”等奖项十余次。发表论文33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0余篇。现任《眼科学报》主编,《中华眼科杂志》及《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副总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手术学》第三版、《临床青光眼》第二版、卫生部统编八年制《眼科学》教材、教育部五年制《眼科学》教材和《现代青光眼研究进展》。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1名,已出站博士后8名,其中17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分别获得“全国医院优秀院长”、 “广东省优秀院长”、 “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中国医师奖”、亚太眼科学会“杰出服务奖”、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世界青光眼协会“高级研究科学家奖”(“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奖)和“突出贡献奖”(Recognition Award),澳大利亚政府“杰出创新奖”(“Excellence in Innovation”奖),亚太眼科学会“最高学术奖”(“De Ocampo”奖)等荣誉。被《中华眼科杂志》评为2000-2015年间中国眼科界高学术影响力(H因子)专家之一。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
刘旭阳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其中SCI论文约80篇),主、参编写著作2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863、973子课题各一项及多项省、市级和国际合作课题。曾个人或合作获美国海伦凯勒基金会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从事眼科专业35年,曾在中南大学(湘雅),中山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有在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暨南大学深圳眼科医院工作经历。现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工作。对眼科常见病、疑难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擅长于对各种青光眼和白内障的诊治;在神经眼科学,全身性疾病相关眼病以及遗传性眼病的诊治亦有较深的造诣。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青光眼学组委员
吴仁毅教授,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青光眼学组委员,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Ophthalmology、IOVS、AJO及Molecular Vision等杂志审稿专家,美国ARVO和欧洲EVER会员,新加坡眼科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科研课题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参与数十项科研项目,并作为参与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多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近8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包括在国际眼科学顶尖杂志Ophthalmology、IOVS等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0余篇。曾获浙江大学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浙江省石华玉优秀青年医生奖、浙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博士伦杯”中华眼科杂志优秀论文奖、宗仁卿优秀青年教师奖、浙江大学优秀带教教师、卫生部日本笹川医学奖学金、浙江大学包玉刚留学奖学金,美国ARVO Travel Grant等荣誉和奖励。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副院长,医务部主任,白内障专科学科带头人。
张广斌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副院长,医务部主任,白内障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委员,卫生部“健康快车”专家组成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委员;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委会白内障分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眼科学会常委,厦门市眼科学会委员,美国白内障屈光手术学会会员,政协厦门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擅长复杂白内障,青光眼及高度近视等眼部疾病的诊治。多次受邀在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发表演讲及进行白内障手术现场直播!在国内较早开展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先后主持和完成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
张淳教授 ,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厦门眼科中心业务副院长,曾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眼科医院工作。历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自2000年起率先开展25G/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2005年率先在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报道2毫米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从事眼科专业23年,在高度近视综合防治、复杂白内障及疑难眼底病方面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多年来曾到国内30余家医院指导开展眼科微创术,完成各类复杂眼科手术近5万台。2017年率先在国内建立高度近视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开展以病理性近视为重点的流行病学研究、屈光矫正以及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治疗的综合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