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商旭敏:路虽远行则将至

时间:2023-08-14 16:34来源:厦门眼科中心编辑:feng浏览:

【文章导读】列车内是否有医务人员,有一名烫伤的女孩急需救助。是否有医务人员急促的广播响起,把正在观看70周年国庆阅兵盛典的商旭敏从直播中拉了出来。 我是医生!他立马示意乘务员,人

“列车内是否有医务人员,有一名烫伤的女孩急需救助。是否有医务人员……”急促的广播响起,把正在观看70周年国庆阅兵盛典的商旭敏从直播中拉了出来。
 
“我是医生!”他立马示意乘务员,“人在哪?”商旭敏一边了解情况,一边迅速地跟随乘务员走向另一节车厢。
 
01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商旭敏曾是一名军医。除了与医学生一样要学习医学课程,他还要进行严苛的军事化训练。军与医的学习,让商旭敏养成了更为坚毅且柔韧的品格,这都外化于他的每一言,每一行。
 
再谈及列车上救人这件事,商旭敏则很淡然,“换做其他医者,他们也会出手。”
 
 
原来那日在列车上,一名小女孩用带吸管的水壶装了满满的一壶热水。正当她准备喝水的时候,瓶盖弹开,瞬间的压强差导致热水从吸管里喷射出来。小女孩的两只眼睛、脸上都被热水烫伤。尤其是小女孩的左眼,红了一大圈,还痛得不停地掉眼泪。
 
根据经验判断,小女孩眼角膜有轻微的热灼伤,幸好其他部位的烫伤程度较轻。当下商旭敏没有犹豫,掏出了自己身上原本要带给家人的眼药水缓解女孩眼痛的症状,并让乘务员拿了冰镇的饮料为其冰敷降温。事后,他还不忘细心嘱咐家长到站后带孩子上院就医,查看眼部情况。
 
 
除了在列车上“出手相助”,平常为患者看诊时,他也常“观六路,听八方”。一次深夜的急诊,商旭敏在门诊大门的廊灯下便发现患者的腿脚与常人有些不同,他立即安排医护为这名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那是一名还在上大学的小伙,由于右眼急性圆锥角膜发作,导致角膜后弹力层破裂、水肿,视力下降,急需进行角膜移植。因为小伙所在地的医院没有合适的角膜,所以小伙深夜出现在了厦门眼科中心的门诊大厅。
 
问诊过程中,商旭敏得知,小伙很小的时候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一条腿,家中经济条件虽然拮据,但家人省吃俭用供自己上大学。这次视力下降本不想再让家人花钱,但没想到这次急性圆锥角膜发作,治疗需要进行角膜移植,又给家人花了一笔“不少的费用”。
 
其实小伙不知道在这笔费用里,商旭敏已悄悄地为他从救助基金里免去了部分手术费用。“商博就是那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这是医护们对商旭敏的“普遍印象”。
 
02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中心商旭敏副主任医师给人的印象便是如此,心中自有万千丘壑却毫不张扬,有着洞察一切的深邃内涵却静默不语。
 
平日里,商旭敏做事总是十分有条理。在门诊,即便已是休息时间,他也会等所有患者回诊后才离开;做访谈,他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回答也是通俗易懂。平常别看他好似沉默寡言,等到“输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那股丝丝如絮的强劲力量,犹如一记化骨绵掌,一掌击中你的心巴,就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商旭敏,他像极了武侠小说中的那个看似平平无奇实则一鸣惊人的英雄角色,不图名,不求利,只出现在人们需要他的地方。这也是他的本色,自己选择做一名医者,不在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中寻求成就感,只在琐碎的平凡中坚持做好一件事,用他的话说,“这就够我自己感动了。”
 
可不是嘛,就好像商旭敏坚持长跑这件事,医者的生涯又何尝不是一趟讲究战术的长跑?
 
谈及是如何爱上长跑的?商旭敏笑着说,“还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那是一次在上海的研学,还未能及时适应当地气候的商旭敏病倒了。“明天你跟我一起跑步吧。”在友人的带动下,商旭敏本着“跑两步也不吃亏”的想法,锻炼了起来。没想到跑着跑着,他把这个习惯带了回来。就这样,他从开始的有时间就去“跑一跑”,到跑进了半马,又跑进了全马。可能也是源于自己的那份严苛自律的秉性,商旭敏能把枯燥的事情坚持下来,并使之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跑步,是一个坚持的结果,从医,也是如此。在学医这件事上,商旭敏也是一路坚持,从研究生到眼科医学博士,商旭敏把它们当成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用踏实的努力慢慢去实现,去做一件“让自己感动的事”。
 
现在,每年全程的厦马都能看到商旭敏的身影。你若问他成绩如何,他会告诉你是“零”。原来跑步确实成了商旭敏的爱好,他将全程马拉松视为检验自己“锻炼成果”的手段,其实跑步的过程,他更大的兴趣是留意是否有突发状况,是否有需要他“出手相助”的时候。
 
在平凡中归于平凡又有别于平凡。商旭敏就像个安静沉稳的观察者,擅长用敏锐的视角将所听、所看、所思内化于自身,外表看起来似乎波澜不惊,实则体内源源不断的能量已然喷薄而出。
 
03
 
说到用坚持一点一点去积累改变,商旭敏不得不提到角膜捐献。
 
刚从医时,商旭敏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取角膜。这是一个“随叫随到”的活。商旭敏时常得绷紧这根弦,不管几点,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样的天气,一个电话,他提着箱子就出发了。
 
时间对每一个医者来说,一直都“很关键”,不论是患者生前,还是身后。
 
 
把目光拉回到十年前,取角膜,是商旭敏工作的大部分。但把目光聚焦在捐献者的身上,却是少数。且在这些少数里面,还有不少“事后反悔”的。
 
商旭敏还记得曾有一位漳浦的捐献者,当被告知可以去取角膜时,他和同事连夜坐了两三小时的小巴车赶到捐献者家中。不曾想在准备摘取角膜时,其家属反悔了。
 
这让商旭敏感触很深。角膜的取用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这个时候再与家属沟通,可以说更多的是在消耗这个角膜的“生命”。但是在传统观念中,人往生后灵与肉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在闽南,商旭敏被这种强烈且浓厚的地方文化冲击着。
 
早年跟随医疗队到斯里兰卡学习的期间,商旭敏在这个角膜捐献大国里看到了角膜捐献的平常性。但凡有人有捐献角膜的意愿,人过世后,医者上门取角膜,是得到整个家族支持的,甚至家族的成员都会到场共同参与,他们将这视为一场“平常又隆重的仪式”。
 
基于文化差异和认知程度的不同,商旭敏觉得现在被拒绝不要紧,将来捐献角膜的观念一定能被普及、被认可,“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就像长跑,从小的目标先实现,一定能到达长远的目的地。
 
十年前,商旭敏便是在这样一个左右声音不同的环境下,平衡着角膜的取用。十几年过去了,回头再看,商旭敏感慨角膜捐献率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这说明,人们在接纳角膜捐献这一观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年轻人在加入,老年人也在扭转观念,“这是好事”。
 
 
当然,从诸多的经验里来看,商旭敏也呼吁有捐献意愿的人员,要提前与家人充分沟通,老人要得到子女的同意,子女要先和老人打好招呼,这才能真正让捐献的角膜“从平凡中来再到平凡中去”,让每一枚角膜都有“平凡而伟大的意义”。
 
别看一枚小小的角膜,它能为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带来光明的希望。在这许许多多的角膜中,商旭敏看到了喜,也见过了哀。万物虽有对立,但其并非绝对,而是相互转化融合间并生万物。“用包容万物的视角去看待角膜捐献,是基于传统文化又超脱于文化之外的更高境界。”也许,这就是捐献角膜的意义,是那个让生命生生不息的深刻奥义。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