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逾古稀,他们因千度近视“近盲”而相识,却都因这项技术重见清晰世界...

时间:2019-01-16 15:20来源:厦门眼科中心编辑:lin浏览:

【文章导读】“我们很感激张淳医生!”最近,一通特殊的感谢电话,拨打至本院热线。电话那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病友,因为住院相知,他们的共同点是——过了古稀之年,高度近视患者,厦门

  “我们很感激张淳医生!”最近,一通特殊的感谢电话,拨打至本院热线。电话那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病友,因为住院相知,他们的共同点是——过了古稀之年,高度近视患者,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五缘院区张淳副院长的病人。
 
 
  人生被差视力“禁锢”
 
  两位病友,分别在来自福建的不同地区。
 
  家住龙岩革命老区的老张,打小视力差,读书时候就戴上了1000多度的眼镜,仍是看不清黑板,只能靠耳朵辨识。这样的经历,免不了让旁人嘲笑。
 
  “(上世纪)70年代,我还在读书,眼前就总有阴影晃动。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认定自己眼底坏了。”老张在年轻时有过就医的念头,但打听了一圈,没有比较有效的方案,只好放弃——这一放弃,就是数十年。
 
  过去的数十年里,老张的生活和盲人也差不离了,近到眼跟前的人都认不出,眼睛对他来说只能辨识白天、黑夜,他几乎是靠“摸索”过日子。日常活动,老张也只能因视力太差被“关”在家中,外出必须得由人扶着。
 
  老朱的情况,也和老张相似——高度近视、白内障、眼底病变,一齐找上门了。
 
  77岁的老朱,中学起就离不开眼镜了,“生活条件所迫,视力在小学的时候急剧下降,上了中学就完全没办法靠裸眼看字了”。
 
  1000多度的镜片,成了老朱生活中的负担:“高度近视不仅影响了我的生活,也影响了我的事业。我就觉得奇怪,一家老小没有一个近视,偏偏就我,还近视得那么厉害。”
 
  高度近视带来的苦闷,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老张和老朱,这两位互不相识的老者,内心里幻想过没有眼镜的日子。奈何幻想抵不过现实的“纠缠”,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厚厚的镜片不仅让他们看不清眼前的世界,更是禁锢了他们前进的步伐。
 
  术后发现“新世界”
 
  做完手术后,70岁的老张,生平第一次看清了电视上的画面,告别了把电视当收音机用的日子——对于原本只希望追回光亮的他来说,算是意外之喜了。
 
 
  老张有感
 
  “我也是听做过手术的老乡介绍,才下决心到厦门看看。”老张不好意思地笑着,他说自己本来已经放弃了,但听了老乡的一席话,又有了点小希望,“我想,至少不要看不见光吧”。
 
  以前看不清的东西,如今都能看得出每一处轮廓,老张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就连夫人的模样,他都要一遍一遍地端详。
 
  老朱有感
 
  老朱,则是在多年后的现在,寻回了“年轻时候的感觉”——不戴眼睛也能看得见近物了。当然,他赞不绝口的,还有手术体验,“虽然刚做的这只眼睛手术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但是我用上了新设备、全国首台术中OCT导航显微镜,张医生很耐心也很细心,边手术边跟我答疑,介绍每一个步骤”。
 
  令人老朱难忘的,还有一个小插曲——手术进行时,张淳医生发现了他视网膜上的一处小裂纹,便让抽取了老朱的静脉血,滴了几滴到裂纹处,利用血液的粘度进行修复。老朱事后一问,才知道这是跟国际接轨的技术,“之前没听过。体验感很好”。
 
  这两位陌生人,在各自的病房外相遇了。换做是刚入院的时候,他们一定只是擦肩而过——连自己熟悉的事物都看不清,怎么会注意到他人呢?老张和老朱相遇后,打量着对方,这是彼此第一次那么清楚、那么有兴致地看一位陌生人,随后都笑了;在之后的聊天里,他们发现了两者间的共同点,也就有了文头的那通感谢电话。对他们来说,因为这次手术,崭新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